曾经草原 >> 首页 - 曾经草原网站村欢迎您!!! - - - - - - - - - 呼德格网站系统 V1.02版
《  》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日期:2006-11-22 14:51:13]
[字体: ]
                           ----刘书润   

  目录   

一、回顾昔日的辉煌   

二、品尝现实的苦衷   

   1、发展是硬道理?   

   2、中华各民族的母亲在西部   

   3、建立人工草地也是开荒   

   4、划区轮牧不能代替游牧   

   5、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不是还人工林、人工草地   

   6、围封禁牧不如减低放牧强度   

   7、春季禁牧绝对是坏主意   

   8、山羊没有罪   

   9、保持天然湿地,作用远大于开垦   

   10、种树的辩证法   

   11、沙尘暴人为因素的核心是文化   

   12、沙漠并不可怕   

   13、草畜平衡的内涵和草原监测的意义   

   14、家畜改良不能违背游牧   

   15、怎样看待草原的现代化   

   16、农牧交错带——贫困带   

   17、我们的城镇不象在内蒙古   

   18、草原是否要走工业化的道路   

   19、我区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地区轻   

   20、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三、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稳定的基础   

四、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   

五、牧民们组织起来,建立草原和游牧文化保护区   

六、如今的草原和游牧文化最缺的是什么?是理解,是爱心   

七、未来的草原   

    

(正文)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                      
             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刘书润   

    

一、回顾往日的辉煌   

    “最少的人,为最多的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丘吉尔   

    青藏高原的隆起,地球上最伟大的壮举。   

    它改变了大气环流,聚集了巨大的能量,成为地球上的太阳灶、吹风机和水塔。流出了黄河、长江、恒河和印度河,高原的阻隔形成了周边明显的地带化差异:干旱区、高寒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亚热带湿润区及温带阔叶林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最优体现,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和几大宗教。青藏高原—大地母亲和上天父亲最靠近的地方。青藏高原—世界文化圈。   

    中华、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伟大、古老具有深厚积累的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封闭,缺乏活力,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游牧文明一军突起,虽较少积累,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它较多地继承了原始先民的品质,充分发挥人的本能,勇往直前,把一个个封闭的古老文明激活,并串联起来,推动其前进。假如没有游牧民族的冲击,世界将永远各自封闭,陷入没完没了的重复当中。古代人类最大的冲击波,来自打开了东西方通道的蒙古人,因为他们实行了最大规模、最完善的游牧。   

古代欧洲,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不如亚洲强大,够不上进行洲际冲击。农耕文明受到来自亚洲游牧民族的碰撞,始终喘不过气来。游牧文明在欧洲总是呈现强大的势头,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升华。由马换成了船,过度到同样具有移动性和冒险性的商业文明,推动了体现自由、民主,冲破束缚的文艺复兴,导致了资本主义革命,进而发展成商业、工业和近代城市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它过分贪婪、自负,脱离了自然和大众,走向了歧途。为了空间资源、通商和交流的需要,游牧民族进行了第一次能量大释放,而资本主义为了市场和资源进行了第二次大冲击。这次冲击虽然也起到了对各封闭文明的激活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摧毁了各自的文化,包括自己的母体文化,使世界向一体化、单纯化发展。近年,人类发展带来的负作用,越来越危及人类的生存,开始回心转意,重新温习昔日大地母亲的教导,又想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在亚洲,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长期强烈对抗和交流,各自得到发展,尤其中原农耕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壮大,不仅修建了长城,还发现了孔孟之道。成了世界上最  固、最发达、最具同化力的农耕文明的代表。游牧民族在中国常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在文化上,则逐渐被同化,在最大限度释放能量后,如今面临农耕文明和世界一体化的双重夹击,其作用越来越弱,不可能象在欧洲那样得到发展和升华。而农耕文化根深蒂固,始终占统治地位。这就是东西方近代出现重大差异的原因。也就是先进了几千年的东方,近代落后的根本所在。东方根深叶茂,西方开花结果。中国是输出文明的国家,是西方的老师,但总是被学生欺负和超越,只是因为学生比老师更懂得知识和文明的价值。更懂得什么叫人的本性,更懂得什么叫民主自由,总之,更多地接受了游牧文明。   

二、品尝现实的苦衷   

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现代信息社会,游牧文明还有现实意义吗?  
   “发展不应是改变社会的有益传统,发展必须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的作用。发展不应是发达国家以往耗费大量能源和资源模式的复制。发展也不应片面追求可持续。应提倡和谐、互助。以损害和孤立出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所谓发展,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倒退”。人类近代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有的已经超过了收获,使人失去了自我、伙伴,脱离了自然变成了机器。   

1、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难道保护环境就是软道理?发展的目的应在于保护人类、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繁荣,而不是违背传统架空自然。目前我国每生产一件产品,平均要比工业发达国家多耗能11倍。每生产等量的粮食多耗水10倍。我国目前的钢铁产量已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合,还需大量进口。煤产量也高居世界第一。我国的总耗能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也要很快超过世界第一的美国。发展不应是发达国家以往所追求的那种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复制。而我国现在所推行的何止是复制,分明是疯狂的超越。假如有一天,我国人均小汽车赶上目前的美国,那么世界现在的石油总产量还不够我国一国使用。要知道我国目前还远不是经济和科技发达国家,甚至为奔小康还需长期努力。可是已经提前达到了耗能大国、污染大国。我们口口声声大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而执行的却只是官效益和政治效益。而更应关注的文化效益、感情效益根本无从谈起。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世界各国不再是反对美帝国主义,而是把矛头对准中国。内蒙古更是不顾自身条件和长处,盲目在数字指标上追赶。甚至某些草原牧区也提出工业强旗的口号。他们把内地的陈旧设备、已被取缔的重污染企业引入。更娇气的草原,成为纯原料产地,甘当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草原由于干旱缺雨,经不起一点点污染,而排除污染的能力更差。使本来多灾的草原,又增加了新的灾祸,使这里永远落后。内蒙古牧民用多年积累,加上国家投资,丢弃了原来的草原,建起了小农村和围封转移点。换来的是领导政绩上升,牧民赔钱养畜和草原退化。用落后的小农经济代替有先进意义的草原游牧畜牧业。   

发展应力求平稳,大发展会给自然和社会造成强压,过后往往带来滑坡。从长远看反而缓慢。为暂时缓解政治压力和失业带来的困境,超常经济发展会带来更严重的自然和社会失调,特别是内蒙古草原地区,应更加关注环境和民族文化,不能经济过热,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发展能平稳地降下来,我们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2、  中华各民族的母亲在西部   

西部大开发,让人鼓舞,但它的确是用农耕文明改造大西北的典型言语。我国西部是江河源、水土源、风沙源、民族源、宗教源、文化源、营养源,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我国西部在省间、地区间的差异远大于东部。因此我国西部的优势不是矿藏和牛羊肉,而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性和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内蒙古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组成,内蒙古草原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民族文化的摇篮。内蒙古草原基本保持天然状态,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磨合形成的,它不仅能表现当前,还能回味过去,预示未来,具有无穷的信息量和多样性。是一本天然史书。它是不能重复、不能搬迁、不能再造、不能进口,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地区发展和富强的基础。天然草原种类组成清楚,结构演变层次分明,是进行生态学多领域研究的理想场所。界限分明、类型多样的地带性各异,为科学研究进一步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天然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为科研进入高层次缩短了时间。   

再造山川秀美。西部贵在天然,母亲不可再造。没有西部的干旱,也就没有东南部的湿润和秀美。人类历史的优秀篇章都不是在湿热的条件下写成的,人类的文化是干旱文化。我们向西部要资源、要矿藏、要牛羊肉,能不能也象张艺谋、王洛宾那样要点文化、要点情感。我们给西部投资修路、种树、倾倒陈旧的设备,能不能给点好政策,给点高科技和先进设备,给点尊重和爱心。   

  3、建立人工草地也是开荒   

人和动物在干旱区喝水多,植物也如此。可是干旱区缺水。因此由于长期适应,草原上的野生植物多为耗水少、产量低的旱生植物。而栽培作物虽产量高,但多为耗水量大的中生植物。因此草原上栽培农作物和牧草收获等量的物质,要比内地相同作物和当地野生植物耗水多。有人说苜蓿能肥地但生产相等的物质要比玉米多耗一倍水,而玉米的耗水量又比野草高得多。干旱草原满足不了这些“大肚汉”。即使个别地方如湿地,能暂时解决水源,由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投入等量的水,也不如内地产量高。再加上必须轮耕,沙化后再开新地,能满足舍饲的人工草地,同等载畜量要比内地大,花费也比内地多得多。草原哪能承受得了,我们的草谁还能买得起。想要靠人工饲草养畜,何必来干旱区。另外草原是个二氧化碳贮藏库,开垦后造成大量释放会增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当然在个别地方,如半农半牧区,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发展少量人工草地还是可以的,但在广大草原,目前不易推广。有人认为种草与农田不同,其实不管种什么,都是破坏原生植被的开荒,都是高投入、低产出,对草原进一步施压,都是天然草原人工化。   

     4、划区轮牧不能代替游牧   

    以往的草原游牧,是进行大范围移场,在每个点上进行放牧,虽然不划分明显的小区,而用更换出牧方向和放牧时间长短,同样达到轮牧效果。并用更换羊夜间卧盘地点,达到均匀施粪的目的。划区轮牧使牧群在定居点均匀分布,但不能根本减轻定居点的压力,仍然避免不了草原退化,也满足不了牲畜对草场的各种需求。如不同季节不同牧草种类的选择,更减少不了牲畜游走的时间和距离。过不了几年设施全部作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划区轮牧是在人工草地上进行,让牲畜全部吃光,明年再种。利用时间长。人家的条件和我们差距太大,不可简单效仿。游牧和划区轮牧不是一回事。都是为了草场均匀利用。不知为什么非要废弃传统的省事、免费的游牧,而照搬人家花钱多、又费事不切实际的划区轮牧呢?   

    5、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不是造人工林、人工草地。   

对我国现有农田应做具体分析,适宜的农田不能盲目退耕,因为我国人均耕地很少,保护耕地也是我们的长期任务。不适于耕种的林区耕地,应提倡退耕还林,不过最好不是还人工林,而是还天然林。草原上的农田包括草原地带半农半牧区的农田,原则上应退耕还牧。还林还草,即种树种草,实际上土地的负担并未减轻。人工林、人工草地仍然是对土地继续实施强压。采取人工措施要有利于恢复天然植被。   

        6、围封禁牧不如减低放牧强度   

    过牧的退化草原,由于粪便的积累过多,围封当年,或在二、三年内,植物常出现猛长。特别是湿地、沙丘间低地、畜盘周围。若赶上雨水充足,简直是疯长,常常超过正常的天然草原。这就成了夸大围封作用的理由。其实长势最好的多为一、二年生或少年生牧草及喜氮植物。超常生长对草场恢复并非都是好事,过分地消耗也是一种变相强压,反而延长了恢复时间。对这种超常生长的草原应适当减肥。正如长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应慢慢停下来。退化草原应逐渐减少放牧强度,或进行季节性休牧。家畜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没有家畜和野生有蹄类的草原,同样生产力降低,当然太多也不行。应维持一定的草畜平衡,进行游牧。轻牧比完全围封更有利于草场恢复。   

7、春季禁牧绝对是坏主意   

   在四季游牧的情况下,春季禁牧不成问题,因为春天除春草场外,其他草场都不放牧。春季禁牧的制定者,过分地夸大了春季采食对牧草的副作用。实际上羊春季在草场上主要吃的小白嵩和枯干的细草,如糙隐子草,而夏天不吃小白嵩。另外春季采食对某些植物的抑制作用,并非都是坏事。牲畜一年四季在不同草场,天冷天热,风大风小,甚至早晚、饮水前后都吃不同的草。野生植物不象农作物那样都同样春季发芽、夏秋开花结实。它们各有不同的生育期。即使同种植物,依天气变化,生育期常不固定。从3月中旬的顶冰花、星毛委陵 菜,直到秋后白露的肋柱花,中间都有鲜花陆续开放。还有的植物不是年年开花结实,个别还有假死现象。要说牧草苗期对采食敏感,还有不少草原植物夏秋出苗。那么牲畜采食对开花结实期的作用又如何呢?牲畜吃草并非一扫光,是挑着吃,随走随吃,有时为了防治羊羔痢,春季也常移场。只要不过牧,没那么严重,有时适当采食对草场还有利。   

春季,尤其接羔期,完全舍饲、禁牧,对牲畜是十分不利的。消毒、清圈给本来最缺劳力的春季更增加了麻烦。另外母羊和羊羔完全脱离了户外活动,吃不到一点青草,会提高春亡的比例。每到春天,当羊吃到了返青最早的小白嵩,叫的声音、走的姿势、粪的形状都变了,奶也下来了。牧民总算盼到了这一天。牧区从草记年,新的一年开始了。春季是草原畜牧业的关键,也是人与牲畜磨合、展示牧民技能的季节。草原本来青草期就很短,还要缩短牲畜吃青草的时间,对牲畜太残酷了。每年当牲畜闻到青草味时,就不再吃干草,也圈不住,有的羊把角都撞破了,由于长期不走路,山羊的蹄越长越长。由于无法管理,牧民只能夜间偷偷放牧。以往马夜牧、三伏天太热或秋季抓膘,有时牛羊晚归。还没听说牛羊春季夜牧的。春季禁牧绝对是坏主意。我不知道这些从未放过羊的所谓草原专家是否征求过牧民的意见,遗憾的是,此等荒唐之事,竟发生在有优良传统的畜牧业大省。我看世界上除了疯牛病、禽流感,还会发生羊流感。   

8、山羊没有罪   

近年来,有人把草原退化、沙尘暴的原因,归罪于牲畜,特别是山羊。说山羊不仅吃草,还吃树,连草根都刨着吃,是破坏草原的头号罪犯。山羊吃树枝是真的,刨着吃草根不是事实。山羊和绵羊不同,喜食粗草、硬草、灌木。适于山地放牧。牧区通常三分之一山羊,三分之二绵羊组成羊群。山羊喜行走,出牧归牧走在前头。怕冷不怕热。有山羊的羊群夏天不扎窝子。山羊活泼好动,对外界动静反应敏感。当狼进入羊群时,特别当咬到山羊时,会大声惊叫。而绵羊不出声,任其逐个咬死。绵羊粪湿、山羊粪干,合在一起,正好踩成粪块。蒙古族有个山羊和绵羊的民间故事,说绵羊嫌山羊轻浮、好动,总是咩咩地叫。而山羊嫌绵羊太笨。有一天它们分家了。不多久绵羊每天走不远,附近的草都吃光了,越来越瘦,听不到叫声,常走散。山羊走得快,也常走散,后来双方又达成协议,再合群放牧。山羊聪明,容易和人建立感情。曾经有个小羊羔,从小被小女孩养大,小女孩上学后,小山羊每天钻进蒙古包准时叫醒小女孩,并送上一程。山羊被蒙古族定为五畜之一,与绵羊并列,成为蒙古高原最古老的畜种。  

9,湿地保持天然,作用远大于开垦  

有人提出草原上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工草地,那么内蒙古就得再增加耕地1亿亩。天然湿地将成为人工草地的首选。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之肾,是各种元素最集中之地,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的所在。湿地由于在干旱区,其价值倍增。大面积天然湿地是内蒙古另一资源优势。城镇居民点无一例外都靠近湿地。湿地作为牲畜的夏营地,耐践踏、耐牧、再生力强、载畜量高,且稳定,被认为是吃不败的草场。某些盐碱滩还是牲畜补充大量元素的宝地。湿地是草原牧区人畜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是体现草原文化特色的最佳场所。开辟为人工草地只能获得短期高产,其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将彻底失去。实际上生产能力会大大下降。而且很容易盐碱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已成为内蒙古重大的环境问题,有自然因素,但是我们最担心的是打着生态建设旗号的人工草地和人工林的占领。我们曾在锡林河中游踏头湿地十几厘米见方范围内看见20多种维管植物,相当于1平方米草原上的植物种数。这样的湿地经破坏后,恐怕很难恢复。赫鲁晓夫曾犯下两大生态错误,一是在哈萨克斯坦开荒,另一是在西伯利亚湿地上造林。而我们也有人在大兴安岭湿地上造林,还得了五一奖章。其实湿地的保水能力比森林高五倍。 
    蒙古族牧民对湿地极其爱护,连晾晒衣服都不允许。  

10,种树的辩证法 
    大地是彩色的,都变成绿色不可能,也没必要。草原、湿地、灌丛、沙漠、森林都是大地的有益安排。即使是山地林区、湿地、草原也是山地景观系统的重要成员,与森林组成统一体,具有森林不能替代的功能。一味增加森林覆盖率,林区一味增加森林的比例,把湿地、草原开发为人工林,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造成天然植被人工化。我区很多山地的所谓低产林都变成人工密林,反而造成水土流失。在草原上种树更是加重了水分的丧失,最终导致人造沙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贫乏化,丧失了对虫灾的抵抗力,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深刻影响,某些元素高度聚集,大部分元素缺乏。土壤水分和养分失调,降低了土壤活性。人工林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大大影响本地区及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分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出产木材只是森林的一部分功能,林业越发达,木材的产出比例越小。人工林除木材外,其综合功能无法与与天然林相比。其负作用随人工林的成熟越来越大。所以说,种树可以优化环境、治理污染,减缓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造福子孙。但是不正确的种树业也可以恶化环境,造成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形成人造沙漠,给子孙造孽。种树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密越好,要看种在哪里,什么树种、怎样种,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  

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重要灾难是天然环境的人工化,包括无序发展的农田、人工草地和人工林。而人工林和人工草地是打着治沙、绿化、治理环境的旗号,得到政府部门和部分专家、群众支持的。人工化是剥夺了大自然以往的自由和自主权,按照人的意识表达。重树轻草、重人工轻天然、重改造轻适应,是农耕文化的特点。一味发展人工林、人工草地、农田是对草原的文化入侵。  

11,沙尘暴人为因素的核心是文化  

影响广大地域沙尘暴的起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有物质;二是有可能;三是有动力。作为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是介于0。06—0。001毫米的尘埃。太大刮不起来或在附近降落,太小长期飘浮。植被覆盖率小于20%,土壤含水量小于2%,土壤疏松,才有可能扬起尘沙。那么动力就是风。主要的沙尘物质来源于沙质退化草原、耕地和干湖盆。还有建筑工地、鱼鳞坑和枯死的人工林。最大的风出现在春季。春季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风大同步发生,因此容易发生沙尘暴。湿润区、干旱区的其他季节,要么风小,要么雨多、地硬,或植被密集。我国主要的沙尘源有4个,除一个在甘陕外,其余3个都在内蒙古。近年在干旱区的冬季以及非干旱区的耕地、湖盆,沙尘暴有扩大趋势。  

沙尘暴的起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古今中外都有,如北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汉朝就有记载。但近年来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与人为活动有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的哈萨克斯坦都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人为活动的主要方面是过度放牧、耕地扩大、过度利用水资源使湖泊干枯加速,天然植被破坏和人工化。  

沙尘暴的源头不是沙漠和沙地。它们的沙尘含量仅有2。5%。沙漠和沙地不是沙尘暴的源头而是后果。  

防止沙尘暴的功臣不是乔木,乔木春季枯干的枝条挡风作用不大。由于人工林下的草本植物稀疏,反而增加了吹扬的可能。特别是大面积草原人工林,满山遍野的鱼鳞坑,倒成了沙尘暴的源头。  

为什么近年来来自内蒙古的沙尘暴多了,主要原因是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耕地的扩大、湿地的破坏、湖泊的干枯等。核心是游牧文化被同化的速度加快了,基本实现了定居。这与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西部移民垦荒、六十年代中亚开荒、北非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沙尘暴如出一辙。因此治理减缓沙尘暴的根本出路,在于体现游牧文化的作用,而不是一再削弱。  

12,沙漠并不可怕  

多样孕育美好,丰富带来多彩,上天造就了干旱区,它就产生了灿烂的游牧文化。上天运用沙尘暴,就推动了祖国大地从戈壁、草原、沙漠到黄土高原的土地格局。黄土高原是我国中原农耕文化的永久之地;戈壁、沙漠也都是大地母亲身上的肉。蒙古人多习惯用赛汗(美好)、白音(富饶)等蒙古语言来命名地名。沙漠和沙地是干旱区的地下水库和油库,它埋藏着大地的血液,是众多河流湖泊的源头,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沙漠和沙地具有复杂的地形,具有时空多变的地貌,它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之地;沙地和沙漠是牧民、牲畜、野生动、植物冬季最温暖的家;它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游牧文化的避难所,它还是是世界几大宗教文化的发源地。  

满族人说:上天呀,您为什么不给我们沙漠?如果您赐予我们浩瀚的沙漠,我们不会没落。蒙古人感谢上天,感谢沙漠,沙漠和沙地一次次拯救了蒙古人。  

农耕民族特别惧怕沙漠,因为沙漠不能够永久耕种。蒙古国特别羡慕内蒙古有那么多的沙漠。西苏、东苏、阿巴嘎、锡林浩特市的地域都是南北狭长,都争一块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的白旗、蓝旗、黄旗也如此。锡盟种畜场十二个分场也都是尽量围绕着一块沙地划分的。元上都、应昌路的建立也都与沙地有关。  

沙地一般不需要治理,干旱区有一定面积的沙地和沙漠、沙地有一定面积的裸沙,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大面积正在流动的沙地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的,由于植物种子被风吹走后,不能够落地,一般就需要人为帮忙,如设沙障、插黄柳等,需要因地置宜,循序渐进。当地的沙生先锋植物,如沙米、虫实等一年生植物应是首选。不可一步到位,直接种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沙地时空多变,沙丘阴坡、阳坡、沙脊、风蚀穴、落沙坡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不能够都采取统一的做法,种植林带的做法更不可取。  

    13 草畜平衡的内涵和草原监测的意义  

草畜相对平衡,使牧民成为草原的调节者,发挥草原的最大效能,牲畜过多,不能持久。牲畜的大起大落,牧草也相应剧烈变化,同时也带来鼠虫的一时高峰和长期低落。实际上牧畜,鼠虫的总数量比稳定发展要少,只是短时间出现高峰期。从而形成过牧和鼠虫灾害,因此掌握适宜载畜量是草原畜牧业稳定高效发展,减轻鼠虫害的根本措施。  

草原植被是动态的,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呈梯度变化。越是植物种类丰富的草原,如草甸草原,梯度变化越明显,层次越分明,阶梯越多。而荒漠草原,荒漠梯度变化层次少,且不明显。  

一个地区的草原,不可能也设必要都处于一两个梯度变化,使大面积草原处于中等,有一定面积的打草场,或是做冬营地的轻牧草原,还要有一定面积的退化草场,如冷蒿草原,用于春季接羔。轻牧草场能经受必要的火烧演替。退化草场有更多的牲畜和动物粪便和尸体补充。  

每块草原最好在若干年内都经过从原始到退化的演替过程,形成良性的动态平衡。保持多样性,使牧草、牲畜、野生动物和人类都成为统一的生态系统的一员。  

做为草原,没有牲畜或牲畜过多,从未经过火烧或退化阶段,都是利用强度一致的草原都不正常。不要给草场施加强压,应平衡发展。猛干强干并不出活。  

草原的载畜能力差异很大,取决于产草量,但更多的要看再生性,耐牧、耐践踏程度。一般草甸比草原,草原比荒漠,丘陵比平原载畜量高,还分土壤厚度,质地、结构、地形、牲畜品种,经营水平,放牧技术等都有关系。  

草原监测要点面结合,考虑代表范围、地带类型,利用方式,各种因素等,监测不仅评出好坏优劣,要看各类型比例是否合理,不仅要评出当前,还要推断以前,予告未来的趋势,评出整体的多样性,和谐和健康。  

   

    14 家畜改良不能违背游牧  

蒙古族牧民说,我家的羊有18个爸爸,我区的家畜应以本地区品种为主。蒙古牛、蒙古马、蒙古羊,还有本地的骆驼,最适合蒙古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最适合游牧,是经过牧民多年选育成的。它们是牧民生产、生活、战斗、交通的必须品,是移动的商品、行走的银行。寄托着牧民的文化和情感是蒙古族牧民的朋友,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员。所以只有适合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牧畜才能受到牧民的欢迎。家畜改良和引种,不能拉游牧的后腿,不能成为定居、舍饲的借口。只考虑眼前利益,抛弃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千年的当地优良牲畜品种,与丢弃传统文化同样可悲。  

   

15、怎样看待草原的现代化  

说实在的,对于发展畜牧业,草原的产出量比较低,内蒙古畜产品的产值与治理费相抵消,以后将可能成为负值,产值仅为山东的七分之一。由于生态条件比较严酷,同样的产品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所以发展了畜牧业,仅仅解决了牧民的食物来源,而发展耕种和其他事业,条件更不具备。另外草原畜牧业也比较窄,只能维持大范围游牧,由于草原畜牧业产品单纯,就必须加强商业交流和信息勾通,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对其他地区的依靠,与世界的交流会更加强烈。交流是双方的,草原拿出什么?靠有限的畜产品,靠武力冲击,已成过去。今后靠什么?一靠天然草原,二靠民族文化。所以说草原畜牧业的价值不在于畜产品本身,而主要体现它是文化的载体,草原现代化不是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是体现在“耗尽了最可贵的,最后一洼水,换来的所谓集约化经营”,而是体现游牧、体现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文化,体现载体的作用。  

   

16、农牧交错带——贫困带  

昔日最好的草原在东南部,是蒙古高原古代人畜,最集中的地方。今日成了以农为主的农牧交错带。亦农亦故,但是农是最北、最冷、最旱,也是最坏的农,而牧是最温暖湿润,历代牲畜最多量重要,最好的牧。我们偏偏做了最坏的选择。由于历史性错误的决择,大量内地农民移入,靠草原畜牧业养不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入的农民很自然就从事他们熟悉的农业,这样就形成了农牧交错带。北方草原如今也靠近南部,扩大了耕地的面积,最好的草原成了最坏的农村。农牧交错带向北推移,贫困带也相应扩大。把开放的集体的草原畜牧业变成了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把草原变成了农村,农牧交错带成为上演悲剧的舞台。  

   

17、我们的城镇不象是在内蒙古  

蒙古族古代的城市是流动性的车帐群体—古列延。后来出现固定建筑,但只是进行军事和商业活动,并非为蒙古人的居住地,蒙古帝国的都城同样居住着大量异族异国商人和手工业者。清朝围绕着庙宇建起的佛事,商业中心,成为蒙古高原现代城镇的雏形。解放后我区城市规模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草原城市与内地城市不同,它与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对环境的依懒性和作用都较强烈。而草原的承受力很弱,因为城市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吻合,特别不能给地区带来负担,要与草原协调,另外做为政治文化中心,就必须体现民族文化,如城镇布局、绿化、建筑风格、服务都力求民族化,要体现草原城镇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的草原城市是草原文化被强烈同化的地方,体现的是与环境的对立和文化的异化,有的完全照搬内地的模式,搞什么西式广场、外国草坪,好像我们的城市不是在内蒙古,到了草原城市好像又回到了河北省,有人提出草原牧民要有相当一部分走向城镇化,那将意味着什么?  

18、草原是否要走工业化道路  

内蒙古草原蕴藏着大量宝藏,是我国的能源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应该适当开采,以支援国家建设,但必须考虑草原的脆弱性。破坏后恢复能力很差,有的根本不能恢复,就整个内蒙古来讲,其最大的长远优势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民族文化的摇篮。而不是矿藏和牛羊肉,有包头的工业,河套、辽河下游的农业就够了,特别是我们的水比黄金贵重。不能为开采煤碳而浪费了比黄金还贵的水。矿开完后,不仅要恢复环境,还要转移外地劳工回内地,草原地区发展工矿业付出的代价,产生的负作用,造成污染的危害程度,治理难度,都比内地大得多。就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有利可图。近来某些草原牧区也提出工业强旗的口号,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草原畜牧业搞糟,已无多少油水,就把眼光瞄准工矿业,实际上只是单纯输出原料,解决暂时的利益,根本算不上强旗。  

   

19、我区的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地区轻  

目前内蒙石现有人口2300多万,与内地省份相比并不多,但与同样属于干旱区的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甚至我国新疆相比就相当多了,比干旱区每平方公里7人的最高限,多出3倍多。假如仅依靠畜牧业,内蒙古最多能容纳七、八十万牧民,蒙古国90—100万牧民。现在蒙古国总人口200多万,一半在城内。1947年内蒙古总人口400多万,蒙古族83万。几千年来,蒙古高原人口总是200多万,游牧民族不存在孤儿和养老问题,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一般不会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常与农耕民族相联系。内蒙古汉族2千万,主要来自清末,特别是解放后的大量移民,由于人口过剩并且多为汉族,很自然就从事他们熟悉的农业,占用了大面积最好的草场,造成环境恶化,大批生态难民产生,看来内蒙古的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省份轻。就生态难民的潜在数量在全国可能居于首位。人口问题是移民造成的,大批移民还带来对本地文化的侵蚀和氓流文化的产生。蒙古高原古代只从事游牧畜牧业就富富有余,无需外来投资和授助,还有大量能量释放。后来仅靠畜牧业养活不了那么多移民,就出现了农区和农牧交错带,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交错带北移,而草场的面积越来越小。使本来相当富裕的内蒙古,成为全国的贫困自治区,越来越依靠外援。环境越来越差,特色越来越消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移民带来的人口过剩。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了小城市和村镇的建设,使人口集中,以缓解草原的压力。但转移的偏偏是不该脱离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另外城镇面临很多问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草原城镇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20、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如今草原羊多了耕地多了,房子多了,但增加最多的是官,古代草原几千人养一个官,现在有的一户多养一个官。甚至比解放前的喇嘛都多。减地减畜先减人,减人必须先减官,围封转移,官也应转移。不减官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就不会下马,不减官挪用公款截留资金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不减官干部羊、干部地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不减官就必须先养官,其他事业都先靠边站。以草定畜还要以草盯官,确定载畜量的同时,应先确定裁官量。草原上自古就不缺官,蒙古人从小就当羊倌、马倌、牛倌。这里不需要官员外派,官和狼一样,位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草原大规模退化,生产力下降,裁畜量减少,裁官量也应相应下调。应再来一次干部还乡还俗,草原负担最重的不是羊多,而是官多,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那些走读干部,在苏木工作,家在旗县,旗县任职,家在盟市、盟市的官,家往京城和沿海。希望他们尽快升为联合国的官员,那他们就永远离开地球。都不爱自己的家,还谈得上什么环境意识。  

草原蒙古人是最拥戴领袖、崇拜英雄的民族,只是他们不同意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干部体制,脆弱的草原养不起那么多官和他们的胃口,养不起那么多高级轿车,和他们的家眷,过去草原上的大小官,包括旗长,都骑马下乡,和牧民同住蒙古包。现在草原都被官们的汽车压坏了,饭馆都被吃穷了。  

草原牧区一直采用一物多用,一制多行的,符合生态学原则的简约做法,如蒙古刀可用于防身、吃肉、杀羊、修理、装饰。古代分封制不仅是生产生活组织,也是战斗组织。乌兰牧骑除文艺演出外,还是宣传员,服务员,还是经营图书、杂货、医疗、摄影、理发、电器修理及参与各项牧业劳动。如果分工精细,各行其事,就不适于游牧生活。那未我们的干部难道就不能一职多用吗?  

不切实际的过多的官员,与内地一致的干部体制,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阻碍了地区的正常发展,必须大量精简。  

   

三、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稳定的基础  

“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向自然索取才能体现人类之明吗?游牧民族的冲击靠本能,靠强烈的沟通欲望,而以前资本主义的冲击,理论基础是上述的进化论,结果造成污染、资源枯竭、民族文化的单纯化,引起了当代人类的反思,世界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所谓适与不适,所谓优劣都是相对的,有的是人为强加的。假如自然界只有竞争,或竞争成为长期主导,那就走向单纯化。仅剩下强壮的雄性后代,仅剩下个别的优胜者。如沙漠中只有沙米,岩石上仅生长岩嵩,那还谈得上什么进化,假如人类社会只有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致的行动,还谈得上什么样繁荣进步。只有一个,即使是最好的,其结果也是停滞不前的。前中国女篮由于过分依靠高中锋郑海霞造成滑坡,就是实例。实际上象沙米,岩嵩这些在严酷环境中的优胜者,还有藻菌,地衣做它们的前任,而它们的存在,同样为下阶段的生物群落贡献自身,因此它们不仅是竞争的胜利者,而更是互助的献身者,圣雄甘地说:“世界和自然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互助、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造世界,还不如说是我们能够改造自我。”维护生物多样性,才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背景。有人提出中国社会的多元一统论,我看一统多元更合适,全国人民和中央保持一致的提法,不如中央和全国人民保持一致更合乎现代社会情理。我国目前的生物课谈化了进化论和达尔文主义的内容,甚至生物系最重要的有关生五哲学的课程,也莫明其妙地取消了。应拿出勇气对待,不应逃避,而我们流行的有关动物的电视片却充满了相互恶杀。  

是否可以这样说:世界和自然的法则,不只是竞争,而更多的是互助,维护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是稳定的基础。  

中国在自然景观、生物类别、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可为世界之首。这正是值得我们骄傲庆幸的,国富民强的基础,游牧文明的冲击已经成为历史,但当前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护了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区脆弱带,成为地球上一块绿色净土。游牧文明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的保护环境的文化内含,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没有半点原始落后,而具有十分的先进性,游牧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有创造力的部分,是中华大地对世界的贡献。是深受世界人民尊敬的。而我们目前推行的牧区舍饲禁牧,围封转移,正是改变了游牧文化的载体,用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替代有先进价值的草原游牧畜牧业,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是对当今世界主流先进文明的背离,是有无意识地为了与全国内地保持一致,片面强调进化论而违背多样性原则,消灭多元文化的错误举措。  

   

四、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  

有人讲:“从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上,便能衡量出这个民族强盛与发展的程度。”那么蒙古族就是真正的生态民族。游牧文明是生态文明。草原畜牧业面对严寒、干旱、多灾、骤变、多变、脆弱低产的生态环境,经营着有感情的牲畜和野生动物。不同于农民耕作有限土地,生产无情感可言的农作物。干旱地区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物质呈聚集状态,不是多这个,就是少那个。很多地方不适于人畜生存。这里没有百货大楼,都是相距甚远的专卖店,这里没有大汇菜,全是单炒菜,蒙古高原历经冰川、荒漠化,草原为最年轻植被,多样性薄弱。只能干轻活。当克服时空多变的环境和元素不均造成的营养不良,缺素和多素中毒,体弱和娇气的草原只有躲避灾害,利用大空间,进行大规模移动。游牧是草原牧草、人、畜最佳的双向选择。只有游牧才能保障草场较轻的均匀利用和均匀施肥,只有游牧才能保障草场、牲畜和人类的健康。游牧是草原畜牧业最经济最高效的利用方式。  

为了不影响牲畜正常采食,草原游牧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因此就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草原游牧畜牧业的特点在于移动,在于集体,在于与大自然的融和。草原游牧畜牧业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了草原,还造就了一个开放进取诚实守信的伟大民族,以及推动世界前进的游牧文明。  

八、九十年代照搬内地农村的经验,在草原牧区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认为这样能调动牧民积极性。清朝的旗制缩小了游牧的范围,公社化后活动范围更小了,草场承包到户就完全告别了游牧,这样最好的草场也只能有一个季节好,其它三季都是灾害,定居点附近无草区域越来越大,牲畜走的路程越来越远。不到十年草场院就全退化了,又有人提出舍饲围封转移,把马变成猪,造成人畜缺素症和疫病发生,圈养的山羊光长蹄子不长绒,牛羊肉变味,失去了绿色品牌和优势。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蒙古高原游牧了几千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游牧文明,即使战乱不断,草原仍一直保持完好,这就证明了游牧的合理性,就是在合作化时期,草原牧民也远比农村好。早在六十年代,乌兰夫就曾点名批评西苏旗定居,指出:“定居人安,游牧畜安” 。定居舍饲,农耕在蒙古高原自古就有,甚至有时比内地发达。由于环境变迁,要么南迁(如殷商),要么毁灭。蒙古人面向草原,选择了游牧,才逐渐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历史上曾演出多次,现在仍在重演。  

有人讲草场退化是因为天旱,可是九十年代以来还偏雨,还有人讲牲畜太多了,是的,在短时间牲畜是多了,但近年来又大幅度下降了。在游牧的情况下,不等到草场退化之前,牲畜就提前减少或转移。补饲实际上是人为帮忙,继续不减少牲畜,再给草场施压。要想多养,养好牲畜,必须保持数量的平稳。据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蒙古范围内就有牲畜7千万头,而且大畜比例高。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高原马匹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匹。因为保证一名骑兵就必须有5—10匹马。加上牛羊、野生有蹄类,有可能上亿,不这样就不可能维持大规模持久战争。  

六十年代的锡盟种畜场白音希勒分场,每只羊拥有草场14亩,是其他分场单位面积载畜量的一倍。可是草场保持得最好,就因为他们是新划归的纯蒙古族牧民大队,进行传统的游牧。  

蒙古族有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孩子问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不停地搬迁?”妈妈答到:“我们要是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象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感到舒服。你给妈妈上下不停地锤背,妈妈就感到舒服,假如合并成一锤,固定在一处,妈妈会怎样呢?”多么通俗而又深刻的道理,难怪有人讲,草原上第一批真正的生态学专家,就是蒙古族牧民。真值得那些没放过一天羊的所谓草原专家们学习。牧民把水草放在第一位,牲畜第二,为了水草能很快恢复,牲畜能就近吃到新鲜牧草,人宁愿不辞劳苦,不停地搬迁。他们不是盖不起房子,也不是不想过安定的日子,正如四季歌中唱道:“春天到了春天到了,草儿青青发了芽,本想留在春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夏天到了,夏天到了,草原百花齐开放,本想留在夏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秋天到了……”。还有苍老的大雁教导它的7只小雁,适应自然,面对生活,秋去春回。人雁对话中说的是人向大雁学习顺应环境变化、四季轮回的道理。蒙古族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他们不永久占有一寸土地,用辛勤的劳动,用深深的情感换取大自然的恩赐。 

   

五、牧民们组织起来,建立草原和游牧文化保护区 

现在的草原除大面积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道路、城镇、工矿以外,草原上的牧畜,属于国营农牧场,以前的军马场、兵团、现在的开发区、机关、学校、还有医院、监狱、个人、名目繁多的农牧场、旅游点,还有各项干部的私人羊,真正当地蒙古族所有的牧畜的比例越来越少,草场越来越小,围封转移后有的完全脱离了草原。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一次挫折,游牧的车轮将继续在草原上滚动,至少还要滚动若干世纪。只要草原还存在、西北风还在刮、黄羊还在地上跑、鸟儿还在天上飞,河水还在流,就阻挡不住游牧的车轮。可能车轮由木制(铁制)换成轮胎,毡房按上有机玻璃。但是移动,移动还是无法改变的移动。动是草原的本能。在这里固定就意味着失去特色,失去传统、失去自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为了保留游牧的种子,东乌旗牧民自发组织起来,把承包的草场合起来,进行游牧,用事实证明游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证明游牧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们是真正的草原生态学家,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者,是草原的真正主人。 

   

六、如今的草原和游牧文化最缺的是什么?是理解、是爱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四川蒙古族中学生,来到了祖先的地方,西乌旗白彦宣力格,没想到这里如此落后。于是从四川拿来种子,种起了水稻、养起了猪、鸡和鸭子,结果都失败了。文革中一位领导在一次会上大声说:“我们的革命战士流血牺牲,难道是为我们的民族兄弟还住蒙古包吗?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吗?”于是一声令下给牧民盖好了房子,棚圈、还有菜园,结果没人住。因为面对草原、牧畜和舒适的固定房子,牧民还是选择了前者,后来这位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还得向牧民虚心学习呀!不过设多久他就调走了,新来的领导接着还重复一遍。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包括久离草原的蒙古族干部,也认为游牧是原始落后的,已失去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由游牧到定居,到农耕,再走向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这是天经地义的必由之路,草原也不能例外。这成为大多数人的认识,就不得不从我们的宣传教育上找原因,我们的教科书是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来评价历史事件,一些革命伟人,包括马克思、孙中山、鲁迅等,对游牧民族都存在偏见。身在内蒙古自治区,了解蒙古史的只是少数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民族特色,越来越谈化。一统论,只有单一性才能保持稳定的错误思想,还有很大市场。多数人对传统游牧文化不了解,存在偏见,这是内蒙古草原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今草原最需要什么?是大量投资吗?是大开发吗?不是!是让这些钱化得是地方,不要再起反作用。如今草原最需要的是理解、是爱心。 


七、未来的草原 

最具进攻性的球队,也不是全由前锋组成。最精彩的电视剧,也不能只有一个成功的角色。未来的世界无限美好,美好常多种多样,美好常带来丰富多彩。美好的道路千条万条。某发达国家要给蒙古国重建一个现代化的乌兰巴托,蒙古人说:“难道我们现在的乌兰巴托就不现代化吗?它没有摩天大楼,但是早晨一开门,一只大狼蹲在门前,大街上跑着梅花鹿,城里有蒙古包、天然草原和原始森林,这不是现代化吗?”难道只有坐摩的才富有,骑着马在草原上唱着牧歌就一定穷吗?都说蒙古国穷,工资很低,但他们不愁吃,不愁喝,不愁医疗、不愁上大学。他们没有多少钱,但对钱可望的程度远低于我们的有钱人。他们的环境比我们好得多,但对环境的担心却超过我们,他们穷什么都要进口,但是有一样不需要进口,也不可能进口,那就是美好的生态环境,天然的大草原。他们穷,蒙古包里没几件东西,曾当过副总理的还得去放羊,但普通牧民能说一、两门外语,他们出国机会比我们多,拿学位要去国外,对外交流是那样频繁,但并未失去本民族文化。其实善于交流本身就是游牧文明的特点。没有人会担心出现蒙古难民,他们离不开草原,因为草原会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们和蒙古国同在一个草原,同是一个民族,只是近年在对待草原和民族文化方面有了分歧。实际上就保护草原和游牧文化来说,我们比蒙古国更有条件。我们的草原可以不生产一粒粮食,可以不开采一吨煤,可以不施加一点强压,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后盾。这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我们漫待游牧文化的原因。 

要把草原建成北京的菜园子、肉铺子吗?不!未来的草原游牧的车轮将继续不停地转动,将演出更加灿烂的历史剧,这里的环境将更加天然美好,游牧文化将继续挖掘,继承和发扬,马背民族的冲击力会有所减弱,但开放进取、宽容、和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化内涵,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精神财富。这里将成为圣地,常住人们将只有当地的蒙古族牧民,牧畜和大量野生动物。蒙古包里会有更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因为在这里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未来的蒙古包会更加舒适、更富传统,下面有轱辘,上面有翅膀,哈佛、剑桥、北大、清华将在草原设立夏季分校,将建成规模不大但独具特色的草原之都。联合国有可能搬到草原。那时世界将走向永久和平,这和平不仅限于人类。地球将成为人类、各种生物与环境和谐的大家庭。  

(全文完) 

 本文有刘书润教授授权,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曾经草原》网站管理员 
阅读:5210次  【 复制 】 【 打印